行銷長全力投入AI,卻被顧慮掣肘
在當今數位行銷的世界中,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應用已經成為行銷和廣告行業內一個重要的趨勢。從創意發想到內容製作,AI的顛覆力无处不在。然而,對於這個一向以投資回報率(ROI)為導向的行業而言,如何有效測量AI的價值,似乎仍是一道未解的難題。
多數公司只是在消耗資源,試圖建構明確的框架來衡量其AI投資的成效。行銷長們將AI的效益分別評估在不同的指標上,例如節約時間、縮減人力成本或提升使用者情緒等,然而,這些指標都尚未真正成熟,導致行銷人員在應用AI時仍存有些許顧忌。
多元化的績效評估方式
擔任Mastercard品牌策略暨創新執行副總裁的Cheryl Guerin指出:“我們有一些指標可以讓我們初步測量AI的效果,但這還不夠全面。” 譬如,洛杉磯的珠寶品牌Melinda Maria的執行長Bryan Demaranville透露,其利用AI工具帶來每年120萬美元的人力成本節省,且提升了六成的客服效率。
像Demandbase這樣的B2B SaaS公司,也利用AI在行銷與銷售功能上提升效率。其行銷團隊借助AI工具加速行銷工作流程,雖然沒有新增大量人力,但也達到了擴展高效能團隊的目標。
然而,到目前為止,即便利用AI如Jasper撰寫工具提升了廣告效率並節省大量時間,行銷運作的總體ROI精確性仍不明顯。內部廣告團隊測量的是生產物件的數量,而不是精確的成本效益比。
行銷人員需要開始關注AI如何不僅限於提高生產力,而是能夠推動企業發展,這是行銷長與高層管理者必須重新調整期待的方向。
AI測量的標準化仍未確立
由於尚缺乏清晰的測量標準,行銷業者對於進一步部署AI持懷疑態度。根據互動廣告局的報告,截至去年,大多數行業尚未全面採用AI進行行銷活動。實際數據顯示,有70%的公司僅在有限的方式上使用AI技術,受限於雜亂的數據、資訊安全問題及工具之間的獨立性等現實問題影響。
舉例來說,“先買後付”金融公司Klarna曾因為宣佈每年節省高達1000萬美元的行銷成本而引起關注,然而,今年其CEO卻表示將更多專注於人工客服,以保證客戶始終能夠與真人對話,顯示出對於AI應用的分寸把握。
透過這些例子,可見行銷人員在進行AI投資時,缺乏清晰測量方法,迫使其難以絕對取代現有的行銷夥伴,連動效應仍需進一步觀察。
數位行銷的地殼變動之一就是AI的角色升級。然而,現實是許多行銷者難以在沒有可靠的ROI指標的情況下,下定決心完全異地化其行銷能力。
行銷業務的自動化需求不再是未來式,而是當下所需。隨著生成技術的進步,行銷人員對於AI工具的期望正越來越高。當技術趨於成熟,效率逐漸顯現時,這種趨勢就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