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日漸成熟,創作者們逐漸在製作面向觀眾的內容中運用它。無論是音頻、視訊還是文字內容,生成式 AI 的應用都在不斷增加。根據 Kontent.AI 在三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74% 的內容工作者每週使用 AI 工具,其中 39% 每天都在使用。現在 YouTube 和 Spotify 等平臺上的數位創作者也在加入這個不斷增長的行列,進一步擴展他們的內容。
AI 生成的 Podcast
多媒體與投資公司 FlightStory 推出七個由 AI 生成的節目,包括受歡迎的 Podcast "Diary of a CEO"。這些節目完整由 AI 撰寫、製作和編輯,由創作者的 AI 克隆聲音主持。而藝術創作者和團隊則負責提供概念和提示。FlightStory 也正在實驗 AI 生成動畫,作為其視頻節目的視覺組成部分。此過程中,每個製作階段都有人類把關,以確保內容符合原創味道。
FlightStory 首席執行官表示,公司目前正進行 60 天的計畫,旨在擴大 AI 的運用,不斷挑戰以找到可以由 AI 取代人工的環節。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與降低成本。
AI 在 YouTube 的運用
YouTuber Bennett Santora 現正嘗試結合不同的 AI 工具,創造完整由 AI 生成的影片。他使用 ElevenLabs 克隆自己的聲音,HeyGen 則用於製作 AI 視頻化身,並使用 Poppy AI 撰寫腳本,打造出完全 AI 幫助製作的影片。他將過去數百篇腳本輸入 Poppy AI 中,創建符合自己語言與風格的獨特模型。 Santora 認為,粉絲對 AI 內容的反應無需過於擔憂,因為他們更在乎資訊質量。
AI 電子報
Lauren DeVane 定期利用 AI 工具撰寫 Substack 部落格文章,當中 70% 的內容來自 AI,並且完全受她提供的想法和背景所影響。她指出,提供更多的受眾背景可以增強內容的親和力。DeVane覺得人工把關確保內容能夠與受眾引起共鳴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透明性至關重要
在運用 AI 創作 Podcast、影片和電子報的過程中,創作者們努力在向觀眾保持透明。消費者在 2023 年的一份報告指出,86% 認為創作者應揭露使用 AI 的事實。從道德角度看,這是正確的做法。
廣告商的觀點
儘管有些創作者熱衷於用 AI 擴大內容產出,但並非所有廣告商抱有同樣的熱情。一些廣告商擔心 AI 生成的內容質量不高,因此在與創作者簽訂合約時明確禁止使用 AI 生成的內容,以確保所雇用的人是實實在在的創作者。
這樣做可避免一些由於創作者報酬而導致的尷尬問題,而平台湧入低質量內容的風險也可能促使搜索算法進入相應調整。
總之,儘管生成式 AI 在創作界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其高質量內容的發展依然仰仗人類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