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作者行銷逐漸成為行業的主流,品牌的行銷策略也在不斷演變。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認識到創作者在觸及目標受眾方面的獨特價值。然而,僅僅依賴創作者的影響力已經不足以滿足當今市場對於效能的要求,CMO們開始尋求更嚴謹的策略來確保投資回報。
過去,行銷者總是追隨最新趨勢,從搜尋引擎行銷、社群行銷到電子郵件行銷,他們总是希望通過接近來源來移除不必要的中介環節,並最大化投資的回報。創作者經濟亦不例外。在這種模式下,創作者不再只是試驗的對象,他們被看作是行銷策略的關鍵組成部分。
品牌開始注重掌控、穩定性以及風險最小化的策略執行。以擁有數百萬觀眾的創作者為例,這樣的合作不再僅僅是一次性投入,而是品牌深入市場的重要操作手段。正因如此,市場逐漸從內容經理人向CMO層級轉移,策略也變得更為重要和複雜。
舉例來說,Tripadvisor的CMO Matthew Dacey表示,去年開始測試與創作者的合作,這一舉措帶來了成功,因此今年公司增加了相關投資。然而,這種策略帶來的挑戰也與日俱增。最初是由內部人員親自挑選對旅行充滿熱情的創作者,但隨著需求增長,Tripadvisor開始依賴專業的代理機構,以管理日益增大的工作量。這標誌著媒體渠道正不斷成熟,並需要更為結構化的管理。
同樣,在一些品牌如Unilever和L’Oréal,創作者不僅僅是行銷計劃中一份子,他們經常成為獨立團隊的中心角色。而在品牌如Heineken,他們則被賦予了全球營銷活動的臉孔地位。這樣的整合顯示出創作者經濟的成熟與影響力的擴大。
Deloitte Digital的社群與創作者策略執行總監Christina Kavalauskas指出,市場對於創作者的審查變得更加嚴謹,以確保合作過程能夠達成合適的效果。這並不是一夜之間的變化,而是多年來逐漸調整的結果。從疫情影響到創作者社群的興衰,行銷策略緩慢演變,這一切最終將創作者推到了關鍵的轉折點。
出於對投資回報的需求,Bose等品牌選擇將創作者視為績效合作夥伴,透過聯盟行銷等協議確保行銷活動能夠有效轉化為真正的銷售,提升投資的可量化性。
此舉不僅重新定義了創作者的角色,從傳聲筒到媒體合作夥伴,同時也提高了業界對創作者之報酬模式與表現預測的需求。藉由更重視創作者的績效,品牌在策略上也進一步要求關乎實效的報酬結構,而非僅僅以追隨者數量或曝光機會而言價值。
簡而言之,創作者已不再只是行銷系統的干擾者,而是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這一過程中,創作者不僅融入到品牌行銷的系統中,他們的影響力和貢獻也正確的被衡量與賞識。